中國古代佛教造像——上海博物館-雕塑館
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雕塑館的氣氛熱烈而莊嚴,它以金、紅、黑三色為基本色調,以佛教藝術中常用的蓮瓣形做隔墻,石窟寺中的佛龕做壁櫥,以及露置的陳列形式,使人有流連于石窟寺的特殊感受。 展廳中的120余件展品上起戰國、下至明代,體現出不同時期的創作特色。整個展室內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佛像雕塑藝術,從北魏佛像的飄逸俊秀、到北齊和隋代佛像的優雅洗練、生動傳神;從形態豐滿、姿態優美的唐代造像到清新秀麗、富有世俗情態的宋代菩薩像,觀眾可以體察到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,最終與中國民族文化融為一體的發展過程。
撫琴俑(東漢) 東漢音樂俑,整體造型概括洗練,表情生動自然,尤其是那眉飛眼笑的形態,把陶醉在樂曲聲中而自得其樂的古樂演奏者,刻畫得維妙維肖,極其傳神。 岐法起等造像石像 西魏大統十六年 佛石像 北齊 佛石像 北齊 佛像石碑 北齊 千佛石碑(北周) 這是一座以石碑形式雕刻的千佛群像。歲月的風沙雖然已將它消蝕得殘缺不全,但四周滿刻的千佛小龕,依然給人一種神圣的感覺。整個石碑布局嚴密,排列規整,正背中央鑿刻釋迦與彌勒佛,生動地表現出“賢劫千佛”的莊嚴之景。 佛石像(北齊) 佛陀的端莊肅穆,脅侍的虔誠寧靜,以及眾多供養人像的整齊排列,使整個作品充滿著神圣的佛國氣氛。作品雕刻精美,刀法嫻熟細膩,布局對稱,人物形態富于變化。 米勒佛石像 西魏大統九年 佛石像 東魏 釋迦佛石像(北齊) 北齊造像身材修長而優美,衣著輕柔線條簡潔,謐寧凝思的情態成為當時典型的風格。 釋迦佛面相豐潤,稍稍內收的唇角,蘊含著親切的笑意。圓肩寬胸,衣裙刻畫洗練流暢。背光的雕飾富麗精美,疏朗的火焰紋和繁密的植物紋相結合,極富裝飾之美。 佛石像 東魏 文殊菩薩石像 唐 佛石像 北齊 阿彌陀佛三尊銅像 隋 該像為四腳長方形底座,上承一佛二菩薩、二供養人、二獅子。主尊佛像結跏趺坐於蓮臺上,袈裟右袒,手勢作說法姿態,座下為束腰形仰覆蓮座。菩薩面佛而立,左尊持寶珠,右尊拈寶花,皆高髻寶冠,面相豐腴,低眉垂首,神態靜穆閑適。 供養人為一男一女。女供養人披帛恭立,一手捧物;男供養人合掌當胸,表情謙恭。獅子張口吐舌,作踞蹲狀。作品主體突出,布局疏密有致,大小相間,富有變化之趣。每尊造型均很精巧,透雕的頭光和蓮座紋飾更有玲瓏剔透之美,為隋代金銅像中的上乘之作。 菩薩石像 唐 唐代菩薩面呈滿月型,豐潤秀美,表情安祥。細腰,著長裙,褶襞刻劃自然流暢,富有動感。優美的“胡跪”姿勢,使形象更顯生動。整個作品以漢白石圓雕而成,石質的細膩滋潤,加上精練嫻熟的刀法,使之成為盛唐菩薩像的創作典范。 天王石像 唐 韓弁智造佛石像 唐 釋迦摩尼佛石碑 唐太和二年 老君石像(唐開元二十八年) 老君石像 唐 佛石雕頭像 唐 天王石像 唐 體態渾厚,力度非凡,盡顯唐造像之風范。 天王石雕頭像 唐 迦葉木雕頭像 唐 迦葉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大弟子,這尊木雕迦葉像雖然由于經歷了千年滄桑而出現了開裂剝落的跡象,卻更顯出了木雕藝術特有的質樸美。它那寬廣的前額、緊皺的眉宇、慈善的目光、含笑的嘴角,儼然一位飽經風霜的高僧形貌。整個造型凝重樸素,富有生氣。 天王石雕頭像 唐 菩薩白石立像 隋 這尊隋代菩薩塑像頭與手皆殘,形體比例均勻,體態健美,披巾帶瓔珞、項圈,繁縟豪華,腰間還佩帶組佩,下著長裙,軀體婀娜多姿,雖然沒有頭,但是仍具有藝術魅力。 陶彩繪騎馬俑 唐 陶仕女彩繪俑 唐 陶侍女傭 南唐保大元年 樂伎石像 五代 此系古塔壁面浮雕殘石。三樂舞伎形態各異:中擊鼓、右吹笙、左起舞。雕刻者對樂伎的動態節奏,對舞伎的優美舞姿,都作了逼真的刻劃。整個作品,手法洗練,質樸無華,生活氣息濃郁,于含蓄中洋溢著歡樂氣氛。 太子石像 宋 迦葉、阿難石像 宋 菩薩彩繪泥塑像 宋 此尊菩薩面容豐腴橢圓秀美,姿態優雅,身穿小短袖衫,胸飾華麗瓔珞。佛教傳入中國,不斷的漢化、世俗化,到了宋代以后,造像基本已融入世俗化的生活中,菩薩形象婀娜多姿,就像是宋代美少婦一般。 菩薩彩繪木像(金) 此像原出山西境內,是宋代菩薩像的代表作。其全身漆金繪彩,面目豐腴,雙眼凝視,神態安祥;身著偏衫,下著長裙。菩薩頭帶寶冠,袒露右胸,華美之飾物佩于前胸,衣帶分披垂落,面容端麗,表情溫存嫻靜。右腿支起,右手擱置膝上;左腿盤與身前,為游戲坐。這種隨意安坐,舒坦自在的坐式,顯然是更接近世俗化的一種表現。